搜索
你想找的

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后86名
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后86名

产品中心

- -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印染

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后86名

2023-08-17 04:18:28印染
类别:

详细信息

  信息时报讯(记者 马泽望 通讯员 穗人社宣)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简称工作站)成立于2008年,是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资质和区域服务能力的工作站。

  成立至今,工作站充分的发挥南沙区作为国家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融合与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全力锻造高水平发展的“博士后力量”,为南沙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年创新人才,累计引进博士后86名,其中从世界上的排名前200名及国内985、211、双一流高校引进博士79名,占比超过90%。2016年至2020年期间,工作站引进的博士后共发表高质量论文142篇,获得专利授权185件,申获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级科学基金3项。近日,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再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广州市格外的重视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博士后人才资助政策,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有力地推动了博士后事业的创新发展。

  对新设立的市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分别予以100万元、100万元、70万元、30万元建站资助。目前,全市已设立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63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4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大力培育集聚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对市属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的在站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18万元生活补贴;对市属单位博士后流动站的在站博士后,在省给予15万元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8万元配套资助,共资助2年。对在站博士后给予一次性20万元科研项目资助。对留(来)穗工作的博士后予以30万元安家费。实施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每年资助一批在站博士后赴国(境)外开展培训研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每人最高可获10万元资助,至今已资助博士后113人。受益于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的资助,南沙资讯园博士后工作站李金成博士后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林跃河教授团队交流访学,与美国顶尖碱性燃料电池专家Kim Yu Seung教授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专家Zelenay Piotr教授进行交流和学习,并与林跃河教授团队合作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7篇(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其中5篇IF超过10)。目前,广大的博士后活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科学研究、产业升级一线,成长为我市科研技术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南沙区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南沙区对博士后科研人员抛出了“橄榄枝”:对博士后人员每人每年发放8万元生活补助(补助期2年),一次性资助科研经费10万元。博士后人员期满出站后,留在南沙区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并签订3年以上聘用协议的,区财政资助20万元安家费。此外,博士后科研人员期满出站后在区内创新创业,认定为高端领军人才的,可按“就高不重复”原则享受南沙区相关个人扶持政策;被认定为青年后备人才的博士后出站人员,可按相关规定申请200万元安家补贴。

  86名博士后青年人才进入南沙后,做了什么?这样的模式能带来哪些经济效益?

  “对于有创业条件的博士后,我们会帮他们对接孵化器、市场和科技金融资源,促进博士后创新创业良性发展。”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称号的李裕谦如此表示。多年来,工作站的博士后形成技术转化成果3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打造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链条,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也成为工作站的一个特色。李裕谦与原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王小刚院长共同策划,联合11个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一同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学技术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于2019年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并作为国内第一个博士后科学技术创新公共研究中心。公共研究中心为大湾区青年博士后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组建了由5位境内外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心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由陈勇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同时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导师,指导博士后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鼓励博士后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立足南沙,面向大湾区,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该中心构建“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和“八大服务支撑”的“四梁八柱”体制机制,为促进南沙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于广平博士和岳秀博士依托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下简称广州沈自所分所),进入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站期间,于广平博士及其团队在纺织印染行业废水净化处理节能增效方面,为广东省纺织印染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下简称互太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出站后,2名博士后留在广州沈自所分所开展科研创新工作。至2019年,该团队主导研发的技术成果为城镇污水、纺织印染、电镀等工业废水净化处理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带领团队开发“纺织印染废水净化处理智能在线监测及优化运行技术”,为纺织印染行业废水净化处理节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在广东省针织印染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实现工程化应用,企业废水净化处理每年可节约运行的成本超过1000万元!该技术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奖,并入选国家《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实用技术指导目录》。主导研发的有关技术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厅认可,所在单位成为“广东省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该技术成果还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5亿元,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23亿元,推动了纺织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于广平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李引博士后依托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探讨研究所(下简称广州软件所),进入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李引团队承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食品安全电子溯源技术研究及示范”,设计并实现了首个数据去中心化的跨省溯源技术平台,实现对婴儿配方奶粉、食用油、水产品等重点监管品种的溯源示范,并参与起草了国家食品溯源标准。此后,又承担了广东省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广东省智慧食药监平台、广州市食用农产品溯源平台的建设。出站后,李引担任广州软件所副所长,带领团队将区块链与食品溯源系统对接,建设广州市农贸溯源系统,如今已覆盖黄沙水产交易市场、江南果菜批发商业市场、钱大妈、永辉超市等几百家农贸市场和超市,切实守护广州市民的“菜篮子”。

  201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变成全球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而工作站与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黄咸家博士后,正是参与“华龙一号”研发的一位专家。自进站以来,黄咸家聚焦核电火灾安全研究,致力于我国核电防火设计自主化,服务于我国自主核电机型“华龙一号”的防火设计方法及其软件工具的开发。出站后,黄咸家继续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设计并建造了我国首个针对核电火灾的“大尺度核电火灾综合实验平台”,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厂防火设计MOFIS软件系列。其中,三款软件服务于我国自主核电机型“华龙一号”的防火设计,为其最终出口至英国打破相关的技术封锁。2020年,英国“通用核系统有限公司”采纳了“默孚思(MOFIS)核电厂性能化火灾安全评价系列软件”的计算结果文件,表明MOFIS软件的可靠性得到了相关国际核电公司的认可。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王靖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锋伟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的张仕通博士,依托安捷利(番禺)实业电子有限公司(下简称“安捷利”),由知名专家崔成强教授担任合作导师,进入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三位博士后形成集聚创新,各自从最擅长的尖端领域出发,热情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号) “卷带式高密度超薄柔性封装基板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中,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经费4497.89万元,并获得多个科技进步奖项。

  根据安捷利的反馈,三位博士后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材料技术垄断,为下一步替代进口材料国产化打下了基础,也明显提升了安捷利的企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