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找的

2023暑期社会实践㉗ 礼敬民间传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2023暑期社会实践㉗ 礼敬民间传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新闻中心

- -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与质量
2023暑期社会实践㉗ 礼敬民间传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2023-11-11 07:02:51环保与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来到界首市文化馆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竹编”进一步探索,采访非遗传承人,礼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为保护并传承非遗做出自己的努力。

  7月8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礼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美育专项实践团来到界首市文化馆进行实践活动,文化馆馆长王海涛表示十分欢迎。

  在文化馆的会议室中,王馆长为实践团成员详细的介绍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王馆长向志愿者介绍道:“界首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8个,阜阳市级22个,界首市级9个。其中,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刺绣和界首竹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介绍完相关信息之后,王馆长对实践团队的实践活动进行一些指导:“希望在调研之前做好功课,对不同的非遗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但愿你们重视非遗项目在传统上的创新发展;但愿你们集思广益,任何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助力非遗传承。”

  界首彩陶素有“东方之秀”的美称,其烧制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界首彩陶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这是界首彩陶国家级代表传承人卢群山向志愿者们普及着界首彩陶的相关知识。

  7月8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学礼敬民间传统文化美育专项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对卢群山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卢老师带领志愿者参观陶展厅,向志愿者介绍界首彩陶的发展历史,制陶技术,以及拉坯、修坯、刻画、上釉、烧制等整套生产技术。卢老师说:“界首彩陶有自己的特色,其艺术欣赏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不管时代怎么样发展,手工技艺的美,机器设备永远无法代替,对自身的手艺,我们充满信心。”最后,卢老师现场为志愿者展示彩陶拉坯这一过程,并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界首彩陶技艺被更多人学习传承,希望界首彩陶事业有更好的发展。”

  界首刺绣是我国北方民间平针与布艺结合之绣种,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界首建有莘城,刺绣工艺品已开始盛行,到唐宋时期,界首刺绣已形成特有的风格。2010年7月,界首刺绣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9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学礼敬民间传统文化美育专项实践团的志愿者对界首刺绣传承人张宏友进行细致访谈。张宏友老师带领我们参观界首刺绣展厅,并为志愿者粗略地介绍了一些刺绣作品。形象生动,质感强烈的界首刺绣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访谈过程中,张老师为志愿者详细的介绍了界首刺绣历史、特色、针法与传承发展状况,并表示:“虽然界首刺绣艺术博大精深,但它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志愿者还了解到,界首刺绣传承人打破传统题材的限制,加上了流行文化元素和时代元素,让界首刺绣焕发新的生机。

  据悉,界首竹编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主要分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两大类,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22年5月,界首竹编被列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月10日,安徽理工大学礼敬民间传统文化美育专项实践团的志愿者来到界首竹编艺术之乡——界首市大黄镇,对界首竹编的传承人王银老师进行访谈。王银老师带领志愿者参观了竹编工作场所和作品展厅,为志愿者详细的介绍了界首竹编的传承历史和编织技艺。王老师拿起一个精美的作品,自豪地说:“我们界首竹编不仅设计独特、工艺精湛,还具有不变形、防虫蚀、手感爽滑等特点。”在访谈过程中,志愿者了解到,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界首竹编的产量,在镇村干部的的鼓励下,王银老师创办了界首市祥雨竹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走向致富的道路。王银老师说:“青青翠竹根相连,我创办竹编合作社的初衷是,让大家传承界首竹编编织工艺的同时能够富裕起来,最后让这门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