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找的

非遗传承匠心坚守:针尖上的壮家花
非遗传承匠心坚守:针尖上的壮家花

新闻中心

- -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非遗传承匠心坚守:针尖上的壮家花
2023-12-11 21:09:40行业资讯

  4月4日,南宁园博园里热闹非凡,2019“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南宁市主会场活动在欢歌热舞中拉开帷幕。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蓝淋,带领来自“壮美坊”的绣娘们向游客展示壮族刺绣的魅力。精致的绣品、高超的技艺,让游客们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壮族刺绣是壮族传统手工技艺,被称为壮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活化石”。经过近千年的传承发展,壮绣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刺绣技巧。在针法上,壮绣用的是盘绣、堆绣、打籽绣,绣面饱满,触摸起来会有凹凸的立体感;在纹样上,壮绣多采用壮族传统图形,如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背带上多用石榴、牡丹、凤凰、蚂拐等图案,寓意吉祥。“与苏绣、湘绣等绣品相比,我们壮绣的图形比较抽象。”蓝淋指着身上的围裙介绍,上面绣的图案看似花色简单,但实际上采用了几十种颜色的线,才能做出渐变的效果。

  展位上,外观艳丽、层次分明的丝线在绣娘灵巧的双手中来回穿梭,渐渐变幻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样。自然灵动、惟妙惟肖,这正是传统手工刺绣的精妙之处。虽然现在机械化生产已很普遍,却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工艺,刺绣技法的传承显得很重要。

  南宁市马山县是壮族世代聚居的家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壮族儿女,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壮族文化。蓝淋的家乡就在马山县,这里不乏刺绣能手。她的外婆和奶奶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刺绣传承人,母亲也是当地出色的绣娘。蓝淋出生在刺绣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刺绣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家人的指导下,她的刺绣手艺日渐出众。

  上世纪末,随工业刺绣的兴起和市场需求的萎缩,马山县手工刺绣人年纪慢慢的变大,愿意学习刺绣的人慢慢地少,壮绣传承岌岌可危。1998年,蓝淋在亲友的支持下,在马山县城创办了壮美坊壮绣工厂,希望能振兴壮绣工艺。由于壮绣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知,壮美坊产品面世时无人问津。蓝淋带着员工主动上门推销,却四处碰壁。惨淡的营业额让工厂陷入了危机,仓库堆积了上万元的滞销产品。

  残酷的现实让蓝淋深深体会到:想要传承文化遗产、守护文化记忆,就必须要学会市场化经营。

  2001年,蓝淋进入广西艺术学院进修。学成归来,她带领团队走访各地学习经验,不断与市场进行接触碰撞。壮美坊在保留壮绣传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不断改良绣法和用色,逐步将产品调整为收藏、服装、家纺、礼品四大类。产品既有上万元的民族绣花服装、装饰画等高端货,也有百元左右的抱枕、吊饰等亲民用品。“如何把绣品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是我们时常思索的问题。比如展台上摆的这款《远方山水》壮绣茶席,就把壮绣融入了日常生活当中。”蓝淋如是说。

  近年来,“壮美坊”邀请专业设计师,把创新的设计理念融入产品,让壮绣兼具传统与时尚的气息。蓝淋的大哥蓝然以前从事设计工作,如今也欣然加入妹妹的团队,为守护传统工艺贡献一份力量。壮美坊的设计师队伍囊括了70后、80后、90后,蓝淋期盼更多年轻人加入,为壮族刺绣带来年轻的活力。

  2008年,马山壮绣手工艺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政府指定礼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政府指定礼品。

  2011年,“壮美坊”的80幅壮绣作为德中文化交流年“中国最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在德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部分展品被收藏。

  2014年,“壮美坊”的壮绣手工艺品被选为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各国贵宾指定礼品。

  2018年4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徽标、吉祥物揭晓,由蓝淋四兄妹和大嫂设计的“锦绣辉煌,扬帆启航”徽标,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中标。

  “锦绣辉煌,扬帆启航”徽标以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为设计理念,选取喜庆的红色为主色调,加上壮锦、凤凰羽翼等图纹设计元素,既凸显壮族文化特色,又喻示广西60年来的“锦绣辉煌”;上扬飞飘的五彩凤尾图饰,象征着昂扬奋进的“风帆”,喻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扬帆启航”开启新征程。

  “作为农村绣娘,能够参与到广西六十大庆这样的盛事,感觉到很荣幸。我想把我们壮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别人明白壮族有那么好的文化。” 蓝淋自豪地说。

  壮绣的图案看似花色简单,但实际上采用了几十种颜色的线,才能做出渐变的效果

  去年,蓝淋经当地妇联推荐加入了阿里巴巴“魔豆妈妈”公益项目,并到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加了首届“魔豆妈妈”创业大赛。不久,蓝淋的壮绣店铺在“魔豆妈妈公益官方店”上线。杭州之行让她受益匪浅,深感传统手工艺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蓝淋希冀:“2019年的打算就是办好网店,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我们的壮绣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如今“壮美坊”出产的壮绣手工艺品销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迈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活动当天,在参与展示的众多绣娘中,有几张稚嫩的脸庞尤为突出。她们一针一线地按着草图刺绣,动作娴熟、表情专注。年纪最小的李林今年11岁,学习刺绣将近3年,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绣片。她笑眯眯地和记者说:“当初看见妈妈刺绣,觉得很漂亮,就跟着学了。”在马山县,像李林一样的刺绣爱好者可不少。蓝淋说,学习刺绣有助于形成耐心、细心的品质,还可以培养颜色搭配能力。

  2016年,马山县百龙滩镇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了弘扬非遗文化,开展了壮绣技能培训,一直由“壮美坊”提供刺绣所需要的材料。据了解,“壮美坊”还将提供人力支持,派出绣娘义务为学生培训。

  “壮美坊”作为壮族刺绣这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基地,已累计培训了2000多人,在壮美坊固定工作的绣娘有200多名。马山县慢慢的变多的妇女开始有效学习壮绣,一些外地的妇女也前来学习。

  蓝淋坦言:“传承壮绣不能只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要靠所有的壮家绣娘。作为普通农村妇女,会一门能带来收益的技艺,在家里就有话语权。”

  通过壮绣技艺,绣娘们实现了家庭增收、脱贫致富。近年来,壮美坊的绣娘们在各类劳动技能大赛上屡创佳绩、大放光彩。壮绣的名声更响亮了,传承的队伍也更庞大了。